联村共建激活“共富密码”——慈利甘堰集体经济振兴记
联村共建激活“共富密码”——慈利甘堰集体经济振兴记
联村共建激活“共富密码”——慈利甘堰集体经济振兴记
红网时刻新闻5月30日张家界讯(通讯员 曾甲长(céngjiǎzhǎng) 符慧)武陵山脉深处,澧水河畔的甘堰土家族(tǔjiāzú)乡,正上演(shàngyǎn)着一场乡村振兴(zhènxīng)的生动实践。面对"空壳村"的普遍(pǔbiàn)困境,这个土家族人口占七成的民族乡,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引,打出"联村共建"组合拳,2024年全乡20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1410万元(wànyuán),蹚出了一条"强村带弱村、抱团闯市场"的共富新路,交出了一份亮眼(liàngyǎn)的乡村振兴答卷。
示范引领:上马墩村的蝶变之路(biànzhīlù)
初夏时节,记者一行走进甘堰土家族乡上马墩村,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。金黄的(de)油菜迎来收割季,育苗棚内嫩绿的秧苗生机盎然,勾勒出一幅(yīfú)丰收在望的乡村美景(měijǐng)图。作为全乡村集体经济(jítǐjīngjì)发展的典型代表,上马墩村的蜕变历程极具示范意义。
村党支部书记赵建军介绍,2021年,上马墩村集体经济合作社(hézuòshè)对全村(quáncūn)95%的土地进行集中流转,整合土地资源用于发展集体经济。通过因地制宜布局产业(chǎnyè),村里大力发展水稻、油菜、烤烟等农作物(nóngzuòwù)种植。2024年,该村种植水稻800亩(mǔ)、烤烟300亩、油菜400余亩,凭借规模化、集约化种植,村集体总收入达到143万元。
如今,村里流转(liúzhuǎn)土地面积已达1300余亩,并配套建设了粮食烘干加工一条龙服务设施,购置了耕田机、插秧机、植保(zhíbǎo)无人机等一系列现代化机械设备(jīxièshèbèi),为产业持续发展筑牢根基。
村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,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的“钱袋子”,更让村民共享到了发展红利。2024年,村民获得田地租金分红(fēnhóng)20万元(wànyuán),务工工资37万余元,同时(tóngshí)创造了40多个就业岗位,让村民实现(shíxiàn)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。
“村里成立经济合作社后,荒田荒地都被利用起来了,我们(wǒmen)不仅有了土地租金收入(shōurù),还能在家门口打工赚钱,一年四季都有活干、有钱赚,日子越过越有盼头!”村民赵国平的(de)话语,道出(chū)了众多村民的心声。
多维发力(fālì):甘堰乡的发展“组合拳”
上马墩村的成功,并非个例,而是甘堰土家族(tǔjiāzú)乡全力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生动(shēngdòng)缩影。为破解(pòjiě)发展难题,实现全乡集体经济整体跃升,甘堰土家族乡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“组合拳”。
在组织保障(bǎozhàng)方面,甘堰土家族乡严格落实"乡村"两级党组织书记抓乡村振兴主体责任,构建严密领导体系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、财政所(suǒ)、自然资源所等多部门协同联动,在资产管理(guǎnlǐ)、资金扶持、用地保障等方面精准发力。同时(tóngshí),加大后备力量培育,选优配强村"两委"班子,打造高素质基层干部(jīcénggànbù)队伍。
为强化精准帮扶(bāngfú),该乡实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包村联系制度,创新帮扶方式。依托"四培四带"机制,通过田间课堂、专题授课等多样化培训,累计培训村干部(cūngànbù)2000余人次(yúréncì),培养后备人才46名、致富带头人31名,为发展注入人才活力(huólì)。
在制度(zhìdù)建设(jiànshè)上,甘堰土家族乡严格落实奖惩制度,选树先进典型,激发干部干事热情。针对不同(bùtóng)需求开展专题培训,2024年(nián)组织4次财务管理培训和40次实地指导,打造懂管理的农村"当家人"队伍。同时,搭建线上线下监督平台,严格执行"四议(sìyì)两公开"制度,确保村集体"三资"规范运行。
创新模式:产业(chǎnyè)发展的“甘堰实践”
在产业发展上,甘堰土家族乡以“联村共建”为核心,创新发展模式,实现资源整合、优势互补(yōushìhùbǔ),推动全乡经济(jīngjì)高质量发展。
乡党委(xiāngdǎngwěi)、政府坚持(jiānchí)“整乡推进、联片发展”的总体思路,按照“串珠成线,集中连片”的布局,推动集体产业从“单打独斗(dāndǎdúdòu)”向“抱团发展”转变。
一方面巩固水稻、油菜、玉米三大万亩支柱农业(nóngyè),打造粮油高产示范片;另一方面发展水果、中药材(zhōngyàocái)、烤烟等特色产业,培育红岩岭户外拓展等旅游新(xīn)业态。通过川石溪、古洞溪、宜冲桥溪三片联村共建,推动(tuīdòng)强村弱村优势互补。
该乡成立联合社促进资源流通与产业融合(rónghé),推行“联合社+专业合作社+村集体经济合作社”协同模式,完善利益(lìyì)联结机制。
在上马墩等(děng)村建立农产品社会化服务中心,构建种植、收割、加工全产业链;加强“甘堰大米”等公用品牌建设,开展绿色认证,并借助(jièzhù)川石网上集市直播平台,实现(shíxiàn)线下展示、线上销售融合。此外,通过“三资”清查盘活闲置(xiánzhì)资产,利用“村集体+合作社+经营者开发”模式流转土地(tǔdì)18700余亩;坚持“一村一策”,创新“1+N”运作模式,打造多个集体经济示范村(shìfàncūn)。
展望未来:共绘乡村振兴新蓝图(lántú)
“目前,我们(wǒmen)(wǒmen)每个村都有了自己实实在在的集体经济产业,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。”甘堰土家族乡党委书记杨春雄(yángchūnxióng)表示,“下一步,我们将(jiāng)依托现有发展基础和自然条件,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同时,着力提升产业质量和利润。通过精细化管理压缩成本,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(gāoduānhuà)、集约化发展。对于基础条件较好的村,鼓励探索发展高附加值产业,积极培育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。各村(gècūn)将继续因地制宜、因村施策,稳步前行,不断壮大(zhuàngdà)村集体经济,带领村民迈向共同富裕,全力打造(dǎzào)美丽宜居的新乡村。”
从"单打独斗"到"握指成拳",从"输血帮扶"到"自我造血",甘堰乡(gānyànxiāng)用实践证明:只要路子对、机制(jīzhì)活,绿水青山定能变成金山银山。如今,这个土家山乡(shānxiāng)正以昂扬(ángyáng)之姿,通过“联村共建”模式,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。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